点击上方蓝色字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前言(与正文无关):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志愿云建立读者群啦!群内福利多多,欢迎大家长按文末二维码加入群聊,我们一起阅读、思考、成长~
爱人已故,但从未走远2024年4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们为孟祥斌烈士绘制全家福画像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画像中,2007年牺牲的孟祥斌烈士仍然是28岁时的年轻容貌,旁边是如今已经46岁的妻子叶庆华和20岁的女儿。
面对一家人跨越时空“重逢”的画像,叶庆华感动不已,掩面痛哭。
3年前,她与该校师生一起开展“为烈士画像”公益活动,让众多烈士家属的思念有处安放。
没想到,师生们为同样是烈属的她带来了这份珍贵礼物。网友们为他们点赞的同时,一个坚持17年为烈士寻亲的感人故事也被悄然揭开。2002年,身为教师的叶庆华本想给一名学生家长打电话,却拨错号码,将电话打到军人孟祥斌的手机上。她的爷爷、伯父、伯母等6位亲人先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因为爱国拥军的家风传承,她对军人有一种天然的好感。随着了解加深,他们发现彼此三观契合,爱意越来越浓烈,携手迈进婚姻殿堂。
由于孟祥斌在浙江省金华市工作,夫妻俩分隔两地,只能通过电话维系感情。叶庆华没有抱怨,她选择与他在一起时就知道军人如屋顶上的大梁,相比于他们的小家,国家和人民更需要他去守护。叶庆华在家中悉心照顾公婆、身体欠佳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用瘦弱的身躯扛起家庭重担。孟祥斌每次发工资,只留下200元用于日常开销,其余都交给叶庆华。叶庆华劝他多留一点儿钱在身边,买营养品补身体,他连连拒绝,表示自己不缺什么。
2007年11月,叶庆华带着女儿探望休假的孟祥斌。寒冬里,江水冰冷刺骨,落水女子身上衣物吸水后变得沉重。当他拼尽全力将她推到前来救援的小艇边缘时,自己却被冰冷的江水吞没……当救援人员找到孟祥斌时,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这一年,是他与妻子结婚的第四年,可他们真正相伴的日子只有158天。同年12月3日,孟祥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成为叶庆华家族中的第七位烈士。
逐渐从悲伤情绪中走出来后,她默默做了一个决定:把丈夫的精神发扬下去!但她没有想好具体要去做什么,直到2009年看到一档关于烈士的电视节目。叶庆华了解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少军人牺牲后,家里没有收到消息,还有的烈属持续寻找亲人的安葬地点却无果,最后含恨而终。作为烈属,她对他们的悲伤和痛苦感同身受:“有人等了一辈子,盼了一辈子,只希望得到一个关于亲人的消息。”自那以后,叶庆华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为烈士寻亲,送烈士“回家”。
情绪低落时,她会轻轻抚摸背包上用丈夫相片制作的挂件,汲取精神力量:“我不是一个人,他一直在我身边。”
在她看来,自己正在把对丈夫的思念和他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自2009年以来,叶庆华先后为70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让157位无名烈士有了名字。她的女儿如愿考上孟祥斌曾经就读的军校,一心投身军营。
在日记中,叶庆华深情写道:“祥斌,余生与你一起许国。”这是她作为一名军嫂对爱人的告白,也是一位烈属向祖国许下的承诺。亲人已逝,但思念仍在
为烈士寻亲的过程中,叶庆华发现很多烈属不知道自己亲人的长相。于是,她萌生了联系专业人士帮助那些没有留下影像的烈士画画像的想法,让思念具象化。一直以来,是丈夫的照片给予她精神力量,她希望把这份力量传递给其他烈属,同时也让烈士们的样貌长存于人世间。经过朋友帮助,2021年11月,叶庆华联系上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90后”教师王伟。经过交谈,王伟被她十多年坚持为烈士寻亲的精神打动,决定带着学生志愿者与她一起开展“为烈士画像”的公益活动。
活动中,叶庆华负责寻找、联系烈属和整理相关史料,王伟一行人在课余时间与了解烈士相貌的人交流,根据他们的讲述来绘制画像。王伟说:“叶女士要处理的事情比较多,有时候我会自己带着志愿者给烈属们送画像。”随着活动开展,王伟深刻意识到,他们的画笔能安抚一颗颗思念亲人的心。令王伟记忆深刻的是给安徽省芜湖市一位烈士画画像的事情。当王伟向烈士的儿子说明来意时,这位70多岁的白发老人激动得哽咽起来。从小,他对父亲的样貌、性格等印象大部分都来自隔壁家的一位大娘,她曾亲眼见证过他父亲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无畏的表现。时光流转,老人仍然记得大娘讲述往事时,眼中闪烁着对他父亲的敬仰之情。这些珍贵回忆共同勾勒出父亲的形象,它们如同一块块宝石,被他小心翼翼地珍藏于心中。然而,当志愿者们将画像送到老人手中时,却发现对方双眸空洞无神。一问才知道,由于生病,老人失明了,无法看到这幅画像。王伟非常懊悔没有早一点儿将画像送过来,老人却轻轻抚摸画像,豁达微笑道:“我无法亲眼看到画像,但可以把画像带给我的儿子、孙子看,让子孙后代记住我父亲的模样。”王伟还发现,他们绘制的画作除了寄托爱与思念,还圆了烈属们的梦。
有一位参与过长津湖战役的90多岁志愿军老兵提及那段往事,声音常会颤抖,眼中泛起泪光。当年,他与弟弟一同踏上抗美援朝战场的征程,他安然归来,弟弟却永远留在那片土地上。那些欢声笑语、共同经历的艰辛与困苦,都成为他心中最美和最疼的部分。老兵非常渴望能够再次看到弟弟年轻的脸庞,感受那份深厚的兄弟情谊。当王伟一行人送来弟弟的画像时,老兵泪水决堤,放声大哭,宛如孩童。王伟深知,一幅幅烈士画像,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烈士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华夏土地,换来今日的和平盛世。如今,王伟一行人在青春年华用行动向他们致敬,让烈属的思念有地方寄托,也让烈士精神得以传承。
英烈远去,但精神永存
为了让烈士精神有更多展现形式,叶庆华与王伟商量后,成立了“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在给烈士画画像的基础上,开展绘制烈士绘本、聆听并收集老兵感人故事、举办展览以及深入中小学宣讲等一系列活动。令两人惊喜的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烈士们的信念也在无形中传递给了正值青春的志愿者们。
“00后”志愿者应乐州与他们分享了自己在活动中的经历和感受。她以绘本的形式记录了一级战斗英雄王学风烈士的故事。抗美援朝战争中,王学风烈士率领20人战斗小组,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仍然坚守阵地,毫不退缩。即使脸颊被子弹贯穿,血流满面,他也只是简单包扎一下,便继续拿起武器,与敌人殊死搏斗。当头部中枪、双腿被打断时,他用力扔出最后一枚手榴弹,为战友们争取撤离时间,自己则与敌人同归于尽。王学风用年仅25岁的生命,树起一座中国军人的铁血丰碑。他英勇无畏的精神,让应乐州深感敬佩,也让她在生活中有勇气面对各种困难。除了绘画,应乐州还与年轻志愿者们一起拜访老战士们,聆听峥嵘岁月的故事。这位97岁高龄的老人在战争中左手受重伤,留下终身残疾。当他轻轻抚摸左手,眼中常会闪过一丝忧伤,但更多的是坚定与自豪。如今,他的愿望是写自己的回忆录,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了和平付出热血与生命的人,让他们的名字长留于世。他非常希望广大青年人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每一次参与和聆听,都让志愿者们更加坚定地走在这条传承红色基因的道路上,促使他们拿起画笔,将烈士精神具象化。
应乐州说出了很多志愿者的心声:“每一个人的家乡都有烈士、老兵,正是前辈们负重前行,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更让叶庆华与王伟开心的是,烈士事迹不仅触动了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更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聆听故事的人。每次创作完一本烈士绘本,大家都会将它送回到烈士家乡,并在当地中小学开展宣讲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那份深厚的家国情怀。由于很多烈士生前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孩子们只能通过文字描述了解烈士故事。当志愿者们将画像和绘本展示在孩子们面前时,一切都变得鲜活而真实。
一位志愿者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带着绘本去一所中学宣讲时,很多学生都认真紧盯着绘本中的每一幅画面,仿佛被带入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家纷纷赞叹,原来革命故事也有这么生动的展现形式。中小学生们的反馈让“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的成员们更有动力继续前行。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像应乐州一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有的宿舍里,一名同学参与活动后,常常会带动整个宿舍的人参与进来。有一个班级,全班同学都是志愿者,已然把该活动变成班级“必修课”。如今,该活动已累计有400多位志愿者参与,绘制作品200多幅。王伟仍记得活动之初,他需要四处寻找志愿者,给他们布置绘画任务。如今,志愿者们已经自发地管理他们用于画烈士画像的教室,自行组织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活动。还有不少志愿者催促两人去联系烈属,争先恐后想要为烈士绘制画像。昔日,王伟从叶庆华手中接过为烈士及烈属做事的接力棒,现在,有一群年轻人扛起了这份重任。
往后的日子,叶庆华和王伟都很希望能够与更多人携手并肩,共同用画笔描绘烈士容貌,收集激荡人心的革命故事,将炽热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他们渴望烈士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散发光芒,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创造辉煌未来。
——END——
作者简介:愈之,浅浅岁月,执笔写字,一半烟火谋生活,一半诗意许清欢。。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17岁少女恋上父亲57岁的老友,23岁结婚,26岁守寡,27岁流落街头…
孩子超市先喝水后付款遭拒,被要求10倍赔偿,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